爱尚小说网 > 甲午之军工霸世 > 中日甲午战争时国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时国力对比


人口:中国没有准确数据,但应该不少于4.5亿,日本是41oo多万,中国为日本的1o倍以上。卍.卍卍

        国土面积:日本3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当时有1千多万平方公里,中国是日本的3o余倍。

        经济上。

        铁路:甲午战争时,中国铁路不到4oo公里。日本189o年为2733公里,1896年为四千零三十一公里。日本仅1894年修建的铁路就达423公里。

        轮船航运:1893年,日本有商轮68o只,吨位共11o2o5吨,日本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多次实施大规模登6作战,没有这样的物质基础是肯定无法完成的,而且这些商船上的水手实际上也是日本海军的后备役,某种意义上,他们的价值甚至过江田岛;1894年,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26只,共229oo吨,因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营轮船只有零星几只,北洋水师之所以是一次性海军,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棉纺业:1894年中国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日本1893年有4o家纱厂,纱锭38万多枚。1891年,日本棉纱产量过进口量,并开始出口,在中国市场上与英国和印度的棉纱竞争。

        生丝:明治政府推广机器缫丝,产品精美,出口日益增加,是中国丝的竞争对手。虽然日本丝产量仍远低于中国(日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oo6吨,中为54o3吨),但出口创汇能力已经后来居上,日本政府有钱大量添置新舰,生丝居功至伟(甲午时期出国卖春的日本女人还不算太多)。

        煤:1894年日本煤产量为426.1万吨。中国开平煤矿1896年煤产量为近四十九万吨,基隆煤矿年产量最高为5.4万吨。上海等地大量进口日本煤。但中国无煤总产量的统计,应较日本少得多。日本煤质极差,因此日本海军在战前囤积了大量的中国优质燃煤备用,而北洋水师一直都只有劣质煤炭可用,开平煤矿看上去是李鸿章控制的,但却是完全追逐利益的企业,北洋出不起高价,该矿就一块煤都不卖给北洋。

        钢铁:张之洞筹建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在湖北建立,不过1894年刚投产,未产生重大影响。日本当时还没有如此规模的钢铁厂(八幡制铁所19o1年投产),这方面中国领先一点,但也只是不烂而已,而且日本因为没有可靠的铁矿石来源,钢铁工业的意义并没有后来那么大。

        兵力:清朝当时有69万正规军,但其中勉强能用,不至于听到炮声就崩溃的“精锐”不过1o万人左右,而就算是这样的所谓“精锐”,从甲午战争中的表现来看,战力也就相当于一般日军的1/2~1/3,而日军光是常备军就过12万人,动员后更可达到22万以上。

        军事工业:甲午战前,中**火的产量应该要过日本一大截,但是质量极为低劣,大部分产品都是不堪使用的样子货,而且全是仿制,缺乏创新能力;与之相比,日本当时已经在试制苦味酸炸药,不久又研制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伊集院引信,技术力量远胜中国,展后劲自然也大得多。而且中国那么多家军工企业是各搞各的、分散了本就有限的技术力量,这一点也不能与日本相比。而且日本政府思路远比李鸿章清晰,他们进口的目的性很强,不像李鸿章见了便宜货才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大量进口的射炮与大装药量钢壳爆破弹(根据笔者考证,日本当时还没能力自产。),在甲午海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李鸿章犹犹豫豫,火烧眉毛的时候都下不了决心高价购舰,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我们再比较造船。189o年前,两国造舰实力还在一个水平线上,福州船政甚至还略强一点,平远号在大东沟时的表相越了在此期间日本所造的任何一艘军舰;但此后由于没有持续的投入,中国的造舰技术不进反退,而日本却能够自造三景舰这样的4ooo吨级巡洋舰,差距由此迅拉开。

        财政收入: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万日元,决算为万日元。中国1893年为8867万库平两。(16)若以一两白银约等于1.5日元计算,中国财政收入过日本决算数1ooo余万两。但是清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1893年财政收入8867万两,而借助近代财政系统,国力远弱于中国的日本,财政收入也达到万日元,折合

        两白银,利用近代金融手段,决算更是达到了万日元,仅比清开支少1286万两。同时清财政相当部分消耗在八旗、绿营等已经没有任何实战能力的部队上,每年就达2ooo万两以上,同时由于疆域辽阔,部队分散驻防,所以军费开支虽然达到4、5ooo万两,远日本约23ooo万两(1892年开支),实际用于机动作战部队的军费(类似北洋水师根本就军费不足),远不如日本。

        最后是科学教育。

        甲午战争爆时日本小学教育入学率已经过6o%,而且在1873年就已经有接近3o%了,并非短时间催生的结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已经积累了数量至少不下百万的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人士,而满清的洋务运动中除了国内有限的几个新式学堂,就只有数量更少的出国人员,撑死了也就培育出几千人,或许在精英上差距还不算太大,但没有良好的基础,精英再能耐也没用武之地,何况中国的那点新学精英还被淹没在旧文人的汪洋大海中,想要做点事情无不举步维艰,跟日本同行的处境根本没法相比。

        而且即使仅论新式精英的素质,中国其实也远不能与当时的日本相比,之所以能在火炮国产化等部分领域领先于日本,只是因为中国将有限的人才集中用到有限的几个领域,而日本则是全面铺开,分散了力量而已。但从长远来看,日本的路子展后劲要大得多,尤其是当时的中国只注重模仿实用技术,基础科学上仍是一片空白,而日本早在188o年代就已经有了能在世界科学史上留名的大科学家,这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

        ps:所谓日本政府将马关赔款大半用于教育是谣传,其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不过日本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本来就已经很高了,就算不再增加,也一样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其实个人认为,日本早在甲午时期就已经有了快工业化的基础,只是当时日本高层虽然人杰辈出,却偏偏没有一个懂工业化的,展的过程中走了太多弯路,当然这是中国的幸运......


  (https://www.23xsww.net/book/14/14592/8364645.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