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132/七流
  
  系统很快就把李东伟的资料整理了出来。
  怪不得李院士对研究心肌干细胞的孙教授维护备至,  原来他自己也是研究干细胞起家的。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或给予合适的信号,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者组织器官细胞,  因此被称作“万用细胞”,  和精准医疗、基因治疗行业息息相关。
  
  但凡研究领域沾点“医疗”气息,  那真是人在家中坐,  钱从天上来。也不怪世界各国的生物学家都削尖脑袋想往医疗领域钻,  也不看自己研究方向对不对口。
  
  毕竟在诺贝尔奖里,  生物医学都不分家,  统称诺贝尔医学奖。
  
  李东伟的实验室,最近一年来,  研究课题都是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
  
  不少白血病患者等骨髓,  就是在等着合适的造血干细胞。
  毕竟“骨髓移植”又叫作“造血干细胞移植”。
  
  如果研究成功,  通过移植能自我更新的造血干细胞,  可以让患者在无须化疗的情况下,再生完整的血液系统。完全改变现有的骨髓移植与基因治疗方式。
  
  当然,以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  这个方案属于异想天开,项目文件提交上去,都不一定能通过。
  
  因此,李东伟在做的,也不过是前半截:完成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
  
  这个研究如果成功,  绝对能登上CNS(即《细胞》《自然》《科学》)。
  作为科研界的顶级刊物,  无数诺贝尔奖获得学者都在上面刊登过自己的成名之作。
  
  李东伟四舍五入都快60岁了,还没作为一作上去过,  馋得不行,每次听说有华国学者在上面发表论文,  都嫉妒得一双眼血红。
  
  受限于现有技术,造血干细胞扩增只是理论上可行。
  廉价有效的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方法,是目前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终极目标之一。
  
  目前,李东伟领导的实验室,已经在国内外多个期刊上发表了12篇论文,大多是围绕着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写的。
  
  乔御把论文买下来一看,初步断定对方墨迹了一年,实验也不过刚刚起步,才发现血清蛋白是造血干细胞培育中主要的污染物来源。
  
  乔御思考片刻,打了个电话给宋天宇。
  “补考成绩出来了吗?”
  
  宋天宇忙不迭点头:“出来了,最低61最高84。没有挂!”
  
  没挂就好。要是挂了,乔御就打……算了,伤还没好,就再帮他补两天。
  
  乔御继续询问:“后面半年我可能都会非常忙,你还有什么要求最好最近一周提出来,我尽量满足你。”
  
  宋天宇沉默片刻,在被子里扭扭捏捏翻了个面:“乔乔,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乔御瞟了眼时间:“晚上10点45。”
  
  “对啊,大半夜问我这个问题,你会让我晚上睡不着的……”宋天宇的眼神湿漉漉的,声音也变得黏答答。
  
  不仅晚上睡不着,说不定第二天还要起床洗裤衩。
  
  乔御:“行,那我白天再来问你。”
  说完,他挂断了电话。
  
  宋天宇:“……”
  等等,我不是这个意思。
  
  系统再次发出一声冷笑:“呵,直男。”
  
  -
  
  第二天,乔御就开始阅读学习系统为他搜集来的资料,在学习的间隙,也在疯狂自学大一到大四的教材内容。
  
  虽然在高中的时候,林枫就曾教过他一次,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大概是因为上辈子当过学渣,这辈子在生博士的教室内持续当学渣,乔御鲜少有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知道自己很强,但是也知道还有人比他更强,他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学3年半,而世界上多的是研究了30年、50年的老前辈。
  
  天赋重要,努力也重要。
  没有任何成功是轻松获得的,哪怕是有系统也一样。
  
  换个意志力不行的人捡到系统,哪怕是有系统督促,也未必能有现在乔御一半的成就。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将是乔御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实验项目。
  他在高中就做过生物酶钻井液,但那属于拾人牙慧。若没有路德维希在前面指路,给出大概方向,乔御可能都不知道要怎么去努力。
  
  而后续一些实验,也有林枫的指导。
  
  他目前能指挥的一共有三个实验室,一个在天海,由王晨领导,另外两个在燕京。
  
  在他高考结束后这么长一段时间里,王晨也没闲着,拿到了研究生毕业证,并且准备考燕大的博士生,等着早日和乔御会合。
  
  张开伟的基因实验室,目前由寻安生物制药投资,一共6个人。
  
  拿到投资后,张教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底下科研人员的工资翻了一倍,勉强安抚住了他们躁动的内心。
  
  这样的话,乔御能用的人手大概是7.5个。还在考博士生的王晨算半个。
  
  而李东伟的实验室在中西村高新区,临近华国科学院燕京分院,旗下35名科研狗分工明确,品种优良,膘肥体壮。实验室大门正对着高分子蛋白国家实验室,走两步就能去其他院士家里串门。
  
  怎么看都像是歪瓜裂枣对上正规军。
  
  乔御把系统给他的学习资料也复制了几份,分别发给了这批人。
  
  乔御:这是未来打算的实验方向,因为需要尝试的方向过多,我打算三个实验室同时进行实验。你们先看看。
  
  一周后。
  
  乔御:看完了吗?
  
  微信群里静悄悄。
  
  张开伟点开乔御头像,和乔御私聊。
  
  张开伟:乔啊,17篇论文,还都是英文原版,一周时间,大家是看不完的啊!
  
  他们这,有些英语不好的,光是翻译就要一天一夜。
  
  乔御陷入了沉默。
  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一天两篇论文的学习速度。一开始有些累,需要不断嗑精力药水,但是自从知识储备量到达一定程度后,他看论文的速度已经显著提升。
  
  除非是那种特别深奥的数学难题,否则在专心学习的情况下,只需要3个小时,乔御就能阅读理解完一篇60页左右的论文。
  
  智商是理解力、记忆力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乔御对系统道:“把这批人智商也统计一下。”
  片刻后,乔御得到了答案。平均112,只有王晨上了120,已经是普通人里极其聪明的那一类人。
  
  其实,在系统的鉴定里,大部分人智商都在95-100。
  
  乔御:行。那再给一周时间吧,剩下一周我带大家一起看。
  
  -
  
  乔御自己看完了论文。
  现在白天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里,他都在自己的实验室内,研究那台冷冻电镜。
  
  要说在国内,清大的生科院院长施文教授绝对是冷冻电镜第一人。依靠冷冻电镜,他曾三次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在膜内蛋白酶与γ-分泌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施教授曾在国内撰写过论文综述,回顾了华国冷冻电镜从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史,并呼吁更多的学者进入这一领域。
  
  要讨论的话,施教授绝对是首选。
  而燕京大学和清光大学真的非常近。
  
  所以乔御转着转着,就不小心到了清光大学校区。
  
  乔御思考片刻,给还在清大上学的郑清华打了个电话。
  
  十几分钟后,郑清华气喘吁吁地来了:“乔啊,你怎么来清大了?对了,我最近天天跑3000米,给你看看我的肌肉。”
  
  说完,郑清华举起胳膊,秀出自己的肱二头肌。
  
  郑清华从小就喜欢和乔御比较,如今在学习上是赶不上了,只好从其他方向找一点微弱的成就感。
  
  乔御解开扣子,撸起了袖子:“你是说这个吗?”
  
  郑清华:“……”
  妈的,怎么好像比他的还大??
  
  郑清华不动声色套上外套:“不是,大晚上的,你来我们学校干什么?总不可能是来看我的吧?”
  
  乔御道:“的确不是。”
  
  虽然早就知道这个答案,但是在听到的时候,郑清华心里依然被梗了一下。
  
  “你们学校生科院办公室在哪?你说我能见到施文教授吗?”
  
  郑清华:“……卧槽,我数学院的,我怎么知道!”
  纵然如此,郑清华依旧询问了自己的学长,要到了地址。
  
  清大校区挺大,两个人骑着共享单车朝目的地赶去。
  
  郑清华问:“你找施教授干吗?”
  施文教授在生物院内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在十几年前还教书的时候,被人称为挂科狂魔,他平生最烦沽名钓誉之辈,也不喜欢半桶水响叮当的人。
  
  乔御:“有个研究项目,有些不确定,想得到施教授解答。”
  
  晚上8点,早过了老师们的下课时间,但施文却依然在办公室没走。
  作为清大生科院院长,在科研之余,总是要牺牲一些时间,来处理工作上的琐事。
  
  除了晚上有课的,生科院其他教授都走得差不多了。
  
  施文正在审核院内教授提交的科研项目。作为全国拿国家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学校对每年发表论文的篇数,都是有硬性规定的。
  
  这也导致学校内大部分教授,一年四季总没停过研究。往往一个项目完成,又展开新的课题。
  
  就是这个情况下,办公室大门被敲响了。
  
  施文头也不抬,道:“请进。”
  
  木质的大门被推开又关上,发出一声轻响。
  
  “施教授好。”说话的人态度十分尊敬。
  
  施文抬起头,看了他一眼:“我认识你,乔御。”
  
  国内做生物研究的,最近想不认识乔御都难,毕竟一张脸天天在相关公众号上刷屏。
  有些人觉得乔御牛逼,但也有些人觉得,乔御就是运气好,背靠默克尔集团,换他他也行。
  
  但是施文清楚,换这些人还真不行。
  
  对科研的敏锐度,不是说有就有的。孙瑞搞心肌干细胞搞了七八年,不也什么都没发现。
  
  施院长嘿嘿一笑,放下了手里的钢笔:“是来办转校手续的吗?”
  


  (https://www.23xsww.net/book/21341/21341476/36363505.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