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古城秀月 > 第232章 抚育孙孙

第232章 抚育孙孙


李秀月一边吃着饭吗,一边给刘婆婆说:“你想要一双鞋,俺给你做,做好了,过几天就给您老送过去,另外我这里还有几个头勒子,你看看,喜欢吗?”

        李秀月说着真的拿出七八个头勒子,给刘婆婆看。

        这里的头勒子,是晚清时期头饰中女子的勒子,清代时期,贵族妇女和百姓人家都流行这种头饰,贵妇更加上以纱、罗、绸缎等制成的装饰,如帽绊、帽箍之类。其上绣有各种花纹及吉祥图案,有些会再镶嵌珍珠宝石,手工精巧。

        《红楼梦》第六回:“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

        更gl新最*x快z√上酷匠(#网

        在八六版电视剧红楼梦里面,就有一段,鸳鸯就给贾母在做勒子的画面。

        早很多舞台戏剧中的妖婆子媒婆子,都要带着这个勒子,表示她的身份。

        在陕北,这种勒子,结过婚的女人们都带,尤其是冬天,天冷,这个勒子除了打扮装饰以外,又有御寒的作用在里面了。

        此时的陕北天气已经很冷了,所以很多婆姨们都要带这个勒子。李秀月因为过去做针线卖钱,所以这种活做的就很多,也很漂亮的。

        现在上面梁家自己家里的当窑被炸塌了,国民党部队撤走了以后,梁通保和李秀月他们回来,在里面的废墟里面刨出来很多东西——当时都在后窑里放着的,这会儿把能拿出来的都挖出来了,带到了这边的家里来了。

        刘婆婆看见那七八个勒子,一个比一个精致漂亮,图案里面有:喜上眉梢,狐狸戏葡萄、鸳鸯戏水、牡丹芍药……,丝线刺绣,还很多小珠子镶嵌,一个个都漂亮很呢,刘婆婆更是爱不释手了。

        挑了一个,可是还想要,李秀月很大方地:“再拿一个吧!”

        刘婆婆就又拿了一个带珠子的。

        刘婆婆很不好意思地说:“哎呦,你这些针线啊,我好喜欢的了!”

        李秀月笑了:“你的这个话呀,俺可是爱听得很呢,你有想要的,我一定满足。不过……”

        刘婆婆奇怪地问:“不过什么?有什么事?你说说!”

        李秀月就说:“我们杏花回你家去了,可是我还想要她帮我一个忙!”

        刘婆婆:“什么忙?要她帮?我一定答应!”

        李秀月就说:“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我爸爸……”

        刘婆婆更奇怪了,急忙问:“嗯?梁总管?怎么了?”

        李秀月说:“俺爸爸年纪大了些!在那边自己住,通保给人家做生活呢,不能回来,你看看我这里的两个娃娃,嘠骨的没法!我一个人被这几个娃娃弄得看不过来,想要杏花每天给我爸爸去做一顿饭!熬一锅锅扁豆稀饭,再弄点别的什么吃的!老人家,年纪大了,不能老往这边跑嘛!冷风冷气的。”

        刘婆婆笑了:“好事啊!俺答应!”

        ……

        吃罢饭后,刘婆婆回去了。是梁杏花扶着她回去的。

        刘书元在这里玩到晚上,才高高兴兴地跑回去了。

        自此,梁杏花在刘家做各种活计。地里的,家里的,还坚持着每天都跑到梁润昌的铺子里来,给梁润昌做一顿饭。

        因为李秀月给梁杏花安顿了,在梁润昌的铺子里面的地上有地窖,里面有白面细米各种豆子,所以,梁杏花想着办法给父亲做饭。

        冬天天冷了,上冻以前,梁杏花又跟着李秀月到梁家地里,把那些白菜萝卜收了,送了回来。又给了刘家一些。

        刘家的地,几乎都荒芜了。

        李秀月给梁润昌这里留了许多,所以,梁润昌每天的伙食水平,是很高的!

        有人看见,梁润昌竟然有白面吃,好吃惊地。

        梁杏花说:“老人家年纪大了,脾胃不好了,这里俺嫂子给他留了一点点!”

        众人才没有话说了,毕竟梁润昌的年纪已经快八十岁了,而且梁大奶奶也不幸去世了,所以也没有话说,但是,心里的羡慕,还没有法子说出来。

        此时的龙泉和整个陕北,都因为战争,老百姓逃难,地里的庄稼都被耽误了,也有些地方的地里,成了战场了,使得好些地里是颗粒无收,老百姓都没有饭吃了。

        在这个小小的地方,沟壑贫瘠,物产也不十分丰富的陕北黄土高原上,从延安到米脂的方圆几千里里=的土地上,集中了国民党二十几万部队,共产党的两万部队——国共双方合起来要有几十万的大军,在这里拉锯,谁都要吃饭,这里的人们又怎么能供应的起?

        沙家店之战后,问题跟为突出了。佳县的人饿肚子,其实这里的人,几乎也都在饿肚子。把最好的粮食,有些人家就是自己的口粮,全支援了前线!

        毛泽东命令从山西往这里调粮,其实也只是支持了佳县,这里依旧是吃粮紧张啊。

        百姓家也只能是凑凑合合地在这里过日子。

        梁家也一样的,好在地里的包谷棒棒多少有点收成,豆子也收了一点点,最让人高兴的是,地里套种的白菜和萝卜,虽然长得不好,但是多少有些收获,也使得他们梁家的菜没有断。地窖里面藏得粮食也还有些,尤其是过年藏下来的猪油和羊油,还各有一小盆盆呢,所以他们家的粮也没有断,只是都熬成韬黍饭,钱钱饭和其他稀饭了,那些猪油羊油,就全成了他们家孩子的营养品了!

        羊油炒了油茶了,猪油成了平日里炒菜的油!

        犹如抿夹,其实多半是菜和汤,但是多少有点猪油!那就是香,要不然,刘婆婆能说好吃吗?那个抿夹也是杂粮的,是黑面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不好吃,总是没有断顿,尤其是娃娃们都没有饿着。

        其实,此时的陕北龙泉城,还有一种暗暗涌动的极左。

        那就是比较,谁家吃的不好,才是最好的,才是所谓的穷人,否则就要被人指指点点地。

        所以,有些人家即便有点白面细米,吃的时候,……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https://www.23xsww.net/book/35/35970/13429529.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