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黛玉另嫁 > 第五章 书信

第五章 书信


  自打贾元春封了皇妃之后,王夫人已经有好几年不曾在贾母跟前小心翼翼了,如今被贾母当着贾琏王熙凤这两个晚辈并贾赦的面如此发落,更是心情激荡,以致于从贾母的正堂下来的时候,一脚踏空,几乎没摔了出去——也是周瑞家的时时注意,跟彩云彩霞两个拉的拉扶的扶,到底没让王夫人跌着。

  回到荣禧堂,王夫人的脸阴沉得可以滴下水来。

  周瑞家的看着不说话的王夫人,陪着小心,道:“太太,林姑娘六岁就来了我们府里,不止老太太爱她,就连我们老爷也心心念念着四姑太太这仅存的一点骨血。那时候,我们哪里知道林姑老爷早就为林姑娘定了亲?还以为有老太太老爷做主,林姑娘注定了是太太的儿媳妇呢。”

  王夫人也知道,周瑞家的这个故意在给她台阶下。

  她便道:“老爷素来敬重读书人,林姑老爷又是探花郎,在老爷心里,大姑娘自然是处处比宝丫头强。只可惜,她的身子骨弱,挨不得冻受不得热,风吹吹就要请大夫。偏偏也不知道她是个什么病症,换了三四个太医都不见好。”

  周瑞家的连忙道:“都是太太慈悲,记着林姑娘。”

  王夫人道:“宝玉天天惦记着她,我自然也记着她。如今她既然要嫁出去了,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林丫头的嫁妆,你上点心。如今上用的也一年不如一年了,外头的料子不如我们老库里的实在。林丫头的衣裳料子,老库里出一半。”

  周瑞家的立刻领会意思:“是,太太。还有一桩事情,还请太太一个示下。”

  “你说。”

  “当日布置大观园的时候,动用了林家许多东西。别的,倒也罢了,只是这米襄阳的画、颜真卿的字,这种东西怕是当年林姑老爷跟人赏玩过的。既然杨侍郎是林姑老爷的至交好友,想必都知道。太太,听说这两样东西被宝二爷给了三姑娘。要不要拿回来?”

  王夫人道:“很是。彩云,你去跟三丫头说一声。”

  彩云立刻应了。

  当年贾宝玉并众姑娘们搬入大观园的时候,王夫人就提前做了布置,把好东西都挪到了怡红院。可以说,秋爽斋里真正的好东西也只有贾宝玉送给探春的烟雨图和颜真卿的真迹。

  这两件东西,也是探春的心爱之物。

  彩云来问探春要的时候,探春的心都在滴血,可是她脸上却一丝儿都不露。

  书墨是探春跟前的小丫头,比侍书翠墨两个低一等,她不像侍书,是个稳重的,也不像翠墨,每次跟着探春外出,因此不知道这里头的事儿。听彩云这么一说,当下就变脸了:“也真是的!林姑娘要成亲,倒是来搜刮我们姑娘的东西。”

  探春喝道:“书墨,闭嘴!”

  书墨一凛,再仔细看,只见探春的脸上施了脂粉,看不出来,倒是一双红红的耳廓和那双眼睛泄露了天机。

  探春素来骄傲。她不否认自己的今天有一半是因为逢迎王夫人而来,可是她也能自辩说,她顺着王夫人敬着王夫人是身为女儿的孝道,因为王夫人是她的嫡母。

  可是多年来逢迎着王夫人捧着薛宝钗暗里排斥林黛玉,到了今天,却成了扎在她心头的一根刺!

  探春一直以为,林如海死后,林黛玉就成了孤女,用的一草一纸都是他们贾家的。所以贾母待林黛玉比待三个亲孙女还好,她嫉妒她不平,天经地义。

  谁会想到,他们贾家的银根早就断了,他们这些人现在花用的,都是林家的钱?!

  她也管过家,研究过贾家的账本,知道贾家的开销。在今天之前,她还能自欺欺人,说他们用的是贾家老库里的钱,可是今天,听了杨太太的话、看了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的反应,探春哪里还不明白?

  她再也无法自欺欺人下去。

  探春站了起来,道:“罢了。林姐姐大喜,我很应该亲自去给林姐姐道喜。”

  顺便赔个不是。

  探春在彩云的陪同下带着翠墨来到韶景轩,薛宝钗也在,正跟林黛玉两个在书房里说话,听到探春来了,二人双双出来迎接。

  看到薛宝钗,探春的脸上不觉飞红。就是有再多的话,就是路上打了再多的腹稿,这会儿都不中用了。

  拿着林家的东西送林黛玉,还叫薛宝钗给撞见了,即便薛宝钗不说什么,即便林黛玉不会当面打开,她心里也难受。

  她更不想在薛宝钗面前丢了颜面。

  尤其是想到这些年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是不舒坦。

  探春的模样,林黛玉都看在眼里。

  她一面请探春入内,一面示意丫头上茶,口中道:“三妹妹来得巧,我正好有件事想请三妹妹帮忙呢。”

  探春笑道:“林姐姐直说无妨。”

  林黛玉道:“我打小跟二哥哥一起养在老太太跟前,二哥哥又是个丢三落四的性子,常常把东西落在我那儿。我都叫紫鹃收着。三年前就已经还了几箱子,不想今儿个又翻出一箱子来。如今我要出去了,也不方便把东西直接交给袭人,只能拜托三妹妹帮忙转交。”

  说着,就见春纤捧出一个小箱子来,不大,就两尺长一尺宽,打开看时,也不过是些扇子、扇坠儿、香袋这些东西,而且都是用旧了的。

  因为秦妈妈紫鸢和四个杨家来的丫头都在这院子里,所以林黛玉只能改口,跟探春一样叫贾宝玉二哥哥。

  紫鹃的生母早亡,父亲头两年也没了,如今家里就只剩下了继母和继母所出的兄弟。紫鹃伺候林黛玉这么多年,跟她情同姐妹,林黛玉怎么可能舍得让紫鹃回家去让她受继母的磋磨?此事,林黛玉已经问过紫鹃了,紫鹃也表态,她想做林黛玉的陪嫁丫头跟林黛玉一辈子。

  既然紫鹃不会留在贾家,那么,这些旧东西就只能让别人转交。

  虽然林黛玉跟薛宝钗义结金兰,但薛宝钗毕竟是未嫁之女又是住在大观园里的,东西交给了薛宝钗,冲着大观园的乱象,林黛玉怕给薛宝钗带来麻烦,不如把东西交给贾探春请探春帮忙转交。

  不管怎么说,探春是贾宝玉的亲妹妹,贾宝玉小时候的东西,探春代为保管,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日后由探春转交袭人,总比林黛玉交给薛宝钗然后作为薛宝钗的陪嫁回到贾家来得妥当。

  探春自然满口应下,再看看一旁的薛宝钗,探春没忍住,道:“宝姐姐,关于林姐夫的娘舅家,姐姐知道多少。”

  薛宝钗眼神微闪,笑道:“三妹妹可知山陕八家、徽州八家以及潮商八邑。”

  “山陕八家?徽州三家?潮商八邑?”

  “对。商场上有句话,票号找山陕,盐务问徽州。”

  “那潮商呢?”

  “国朝的倭缎一半靠倭国进贡,一半就靠潮商进口。”

  “盐商啊,那果然有钱。”

  “虽然盐业几乎被徽商垄断,但是徽商的买卖并不局限于盐。他们深入大江两岸的山区,将长江下游的粮食、茶叶、丝绸、盐运往汉阳等地,又从汉阳等地将各种木材、药材、桐油、生漆等运往金陵淮扬,单程就是五成的利润,一来一去足可翻出一倍。不说别人,就说林妹夫外家的方三老爷,大约十年前他第一次走商,带着一队挑夫挑着茶叶费时三个月抵达岭南换成珠宝转道扬州,再从扬州换成盐和茶叶贩卖到湖广。那一趟,他挣了十万!”

  探春傻眼了:“十,十万两?!”

  想她管大观园的时候,看着大观园的账本,觉得自己能为家里生出四百两一年的进项,是一件很了不得的功劳了。后来薛宝钗几句话,就把这笔银子给了管园子的婆子,家里的账上依旧不见好转,她私底下可是生气了许久。

  可是听见方家三老爷一趟就做了十万两的买卖,探春几乎不敢想象,那是多大的一笔财富。

  “的的确确是十万两白银。因为这件事,两淮商场纷纷传言,说方家又出来一只虎!”

  “一只虎?”

  “对。方家七虎,个顶个的厉害。”

  探春道:“比之宝姐姐家里如何?”

  薛宝钗当即脸上飞红。

  她道:“莫说我那不成器的哥哥,就是我父亲当年,提起方家也是这样。”

  说着,薛宝钗就竖起了大拇指。

  书墨道:“一只虎就是十万两白银,七只难不成是七十万两?难怪他们家姑太太出嫁都能陪送上三四十万。想来,他们在杨侍郎身上砸的银子不下百万吧。”

  薛宝钗看了一眼林黛玉,道:“杨侍郎在岭南十二年,光布政使就做了两任。哪怕方家在他身上砸了一二百万两银子,这十二年早就挣回来了。”

  探春都傻了。

  “那,那是多少银子?”

  薛宝钗道:“我估摸着,起码也有五六百万吧。”

  “那是多少?”

  银子多了就成了数字。探春完全想象不出来,五六百万两银子是多大的一笔银钱。

  薛宝钗想起曾经应邀去赖家的作客,赖家的那座大花园子足够大观园的一半大,建成时间却不比大观园晚多少,就道:“你就当,大观园再盖四座。”

  再盖四座?

  他们贾家盖了一座大观园,东西两府的老少爷们就说家里精穷了。可是方家十二年来挣的银子就够贾家再盖四座大观园?

  难怪商人有钱。

  探春忍不住想,难道这方家之于杨家,就如同薛家之于贾家?

  林黛玉想的却是:听起来,杨家与方家的情况都远远好过贾家和薛家。杨家本来就人丁兴旺,杨侍郎有七子四女,方家七虎且不说,且说方家昔年在杨侍郎身上下的赌注,眼光之精准,决断之魄力,都能跟奇货可居相提并论。父亲为我选定这门亲事,足见良心用苦。

  又说了一阵子闲话,见天色已晚,探春和薛宝钗起身告辞,林黛玉亲自送到门口,看她们二人过了转角不见了身影,这才关了院门,回到卧房里。

  只见临窗大炕的炕桌上摆着两只匣子,正是杨家太太转交的两只。

  林黛玉粉面微红,把左边的那个匣子打开,只见匣子里面躺着一幅已经装裱好的西洋肖像画,画的上方还有一封厚厚的信。

  林黛玉迟疑了一下,还是把那画举了起来。

  这幅肖像画约莫一尺高,是一幅半身小像。那画框是特制的,颇有份量,带着花边,还专门漆成了老青铜色,从背面看去就像是菱花镜一般。林黛玉把画框举起来的时候,就看见那画框中央,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郎拿着一卷书对着她笑。

  如果不是因为画像里的景物跟这屋子里不同,如果不是画中少年一动不动的,林黛玉都要以为自己见了鬼!

  实在是太像了!

  就跟人倒映在镜子里一样!

  事实也是。

  薛宝钗来之前,林黛玉打开这个匣子,结果被这幅小像吓了一大跳。

  这会儿再看,林黛玉的心中又添了几分甜蜜。

  看见林黛玉这个模样,紫鹃脸色数变,却还是作出欢喜的模样,道:“姑娘,这难道是姑爷的自画像?”

  林黛玉没说话。

  雪雁笑道:“应该是。虽然宫里也有西洋画师,可是人家入了京,做了宫里的供奉,用的,也是我们的画法。也只有姑爷这样,在岭南长大又是岭南布政使家的公子,才会特特地学了西洋画法。姑娘,姑爷这是怕您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呢!”

  林黛玉迅速放下画框,一瞪眼,道:“你们还不倒茶去!”

  雪雁和紫鹃两个偷笑着,连忙下去了。

  这才打开了那封厚厚的书信,只见杨四公子在信中跟她问好,还把京师集市风情并所见所谓一五一十地描绘给她看,还附带了自己的点评:

  “……想那老翁,六七十岁年纪,发染风霜,与我耍了半日心计,只为七十二文。长安居大不易。古人诚不欺我也。”

  “……又行半日,忽闻妇人低泣。兄长拗不过,与我寻声同去,却见一妇人临水哭泣。竟然是连生四女,婆母不容,欲溺之。女婴咿呀、妇人哀泣,人伦惨剧,不外如是。以三两碎银,左邻右舍作保、牙人代立文书,买下女婴,不想,老妇竟又拉出三个孙女。余方知,高门大户以五两纹银买六岁婢女,其父母所得不足千文。”

  “……听闻妹妹在贾家诸事不便,随信奉上金银锞子各二十两,新制铜钱一千文。妹妹有何需要,可告知秦妈妈。”

  信中又叮咛林黛玉,提醒林黛玉注意寒暑,白天虽然日渐炎热,晚来却凉,希望林黛玉能勤添衣物,注意身体。

  这封厚厚的书信,让林黛玉足足读了三遍,这才放下。若论温柔体贴,这位杨四公子不下宝玉。可论人情经济,这位杨四公子比贾宝玉上心。贾宝玉遇到事情,只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府里缺了谁的也不可能缺了他和她的,却从来不会去想贾家的现状。贾宝玉遇到同样的事情从来都是跟贾母开口,贾母自然会吩咐王熙凤给林黛玉准备各种东西,却也让林黛玉饱受嫉妒。这位杨四公子明显比贾宝玉更通人情、经济。

  是天性使然?

  还是因为堂上继母?

  还有,这书信前大半部分都在说市井人情。为什么跟我说这些?虽然父母当初是拿我当男儿教养的,可是我一来我终究是个女孩儿二来当时我也小,因此父亲母亲从来不会跟我说这些,九岁时回到父亲身边,父亲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更是只论天伦并指点我的将来之路,自然也不会让外事进来。可是这杨四公子……

  林黛玉细细想去,柔肠百转,竟然痴了。

  


  (https://www.23xsww.net/book/88348/88348526/521032805.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